人猿泰山这个形象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1912年巴勒斯发表第一篇以泰山为主角的小说,这比超人还要早20几年——某种意义上,泰山也是个超级英雄,他因为被大猩猩收养、在丛林中长大而有了动物的矫健身姿,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对体力、耐力、速度、力量等生理素质远超自身的动物崇拜有加,古时各民族都有动物神崇拜,更直接的例子则是那个高喊“鹰的眼睛、豹的速度、熊的力量”而变得无所不能的《布雷斯塔警长》。
巴勒斯出版的人猿泰山小说就有20几本,所以这部《泰山归来:险战丛林》有足够的改编素材。拍过《哈利·波特》的叶茨这一次实际上交出了一部文艺大片,虽然看得到为票房考虑而设置的类型元素,但总的来说,《泰山归来》就是一部文艺片,充满阴郁、内省的反思气质。
泰山已经承袭爵位在人类社会里呆了许久,但由于比利时殖民者在刚果的暴虐统治(实力背锅),泰山跟一位来自美国的黑人枪手重返非洲丛林,锄强扶弱,消灭殖民者。黑人枪手参加过南北战争,不知道巴勒斯的原著里写没写过,我总觉得这哥们是为了“政治正确”而加上的,防止影片落下“白人英雄拯救黑人”的话柄。
巴勒斯写泰山的时候,正处在一战前夕,那时殖民浪潮已经消停,但西方市民们对于非洲丛林的猎奇心理并未消除,这类探险题材的故事依然适销对路——特别是大猩猩,直到一战后的1933年,还有著名的《金刚》问世。事实上,巴勒斯是一个写作“不严肃”的地摊文学作品的高手,除了人猿泰山,他还创造了《异星战场》系列、《地心历险》系列、《被时间遗忘的土地》系列、《金星海盗》系列等诸多IP。
所以说,巴勒斯其实是那个时代的“网络文学作家”,感觉这些通俗杂志很像时下充满了怪力乱神的网文论坛。而泰山,当然是承载了殖民主义的胜利者心态,所谓“文明”对于野蛮的俯视。但另一方面,泰山的健硕身形被无数市民追捧(有点像古罗马贵族和平民对于角斗士的矛盾心态,不少贵族、平民甚至主动去当角斗士),在这部《泰山归来》中,叶茨又用了“新西部片”的模式,将原住民写成英雄,白人殖民者则成为邪恶的入侵者。
就此而言,重返丛林的泰山甚至像一个卧底,他了解白人的弱点,带领黑人原住民和野兽的联军击溃了妄图登陆的殖民雇佣军——就像《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与狼共舞》《阿凡达》那样(最后一部是披着科幻片外衣的西部片)。
人类对猿猴特别是猩猩一直有着强烈的欲望,尤其是女性,《马克斯,我的爱》甚至讲述了女人对于黑猩猩的痴恋;大名鼎鼎的《金刚》也爱上了来自大都会的金发美女;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大猩猩的强壮外形会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生殖力强悍”(虽然大猩猩的丁丁比人类还小),现在非洲人还有通过食用大猩猩“获取力量”的陋习(跟我们这儿吃各种鞭是一回事)。
甚至有本书就叫《女人为什么爱猿猴》,专门讲女性对雄性类人猿的迷恋(反过来好像没有)——佛教徒孙悟空是个特例,他的原型很可能源自印度神话里的神猴哈努曼,再加上中国传说中的淮河水怪无支祁,经过各种加工,最后修成了斗战胜佛。
猿猴这东西吧,可能跟吸血鬼、僵尸有类似之处(也都符合“恐怖谷”理论),像人又不是人,就提供了之于人类的一种独特镜像,可以时不时的彰显“主体间性”,让我们反躬自省。由此而言,《猩球崛起》《人猿星球》等影片,也是拉猿猴作虎皮,是提供一个“他者”的视角来反观人类自身——归来的泰山也是这样。
不过,殖民主义的阴魂挥之不去,纵有生态主义加持也打不破结界,黑人土著曾经被白人残忍的看作跟猩猩是同一类别,譬如已经惨遭灭族的南非霍屯督人,其女性就因为长得像猩猩而被欧洲人搞到“人体动物园”里裸体展出。
《泰山归来》里形成了一条冗长的“政治正确”包裹下的殖民歧视链——白人、美国黑人、土著人(黑人、印第安人)、动物。那位美国黑人甚至痛陈过自己参与屠戮印第安人的行径,可见,被白人“教化”了的黑人已经“黑皮白心”了(我没有说奥巴马),这位使枪的牛仔弥补了泰山只用冷兵器的缺憾,同时又形成了英美同盟,在别人的殖民地里大杀四方。
大战的最后,土著人和动物是同一阵营的,这看你怎么解读了。
当然泰山很孤独,对于大猩猩、对于黑人土著、对于白人社会,他都无法彻底融入,是个彻底的他者。
从1912年至今,已经孤独了100多年,后世有人以此作文,名曰: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