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巴西有能力举办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重大盛会,甚至全球媒体也一致对其嘲讽唱衰。而现在2016里约奥运会已经隆重开幕。尽管预算经费捉襟见肘,但在《上帝之城》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等巴西文艺名流的共同协作下,第31届奥运会开幕式依旧精彩纷呈,单是超模吉赛尔·邦辰的惊艳登场已足以让全世界铭记住这次盛会。
然后,在接下来的10多天里,即使平时不关注体育、不爱好运动的人也会时刻掌握奥运赛事的最新消息,第一时间知晓本国奖牌的最新数目——我也一样,但我现在要模糊电影和奥运会的界限,聊一聊巴西电影和巴西电影的前三甲。
巴西91枚奖牌是如何赢得的——巴西电影发展历程
尽管一大批反映巴西国情的本土电影已经使巴西成为了全球比较热门的电影市场之一,但回溯历史,直到声音进入电影领域,巴西电影才开始竖起了自己的招牌,虽然这个招牌并没有带来太高的质量保证。当时占主流的是Chanchada电影(chanchada,拉美方言,意为肮脏、污秽),这完全是一种浮夸的电影类型,效仿同一个时代的好莱坞音乐剧,影片中充满了歌唱、舞蹈和滑稽表演。
后来成为好莱坞明星的卡门·米兰达,是此类异国情调电影的集大成者,这一类型似乎也加重强化了好莱坞对拉丁美洲的简单刻板描绘。随着电影在巴西的发展,Chanchada电影日益凸显,但也开始陷入庸俗,不切实际,离这个国家的现实越来越远。
20世纪 70 年代, Chanchada电影开始动摇,巴西电影逐渐获得更多赞誉的关注。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启发,巴西开始了新电影运动。电影成为了反映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力量,以贫穷和犯罪等问题为灵感,把银幕作为工具反映巴西的社会问题。而且电影里允许许多艺术家在叙述中表达对该国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见解,至今这仍然是巴西电影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面。
不幸的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其他许多电影业受到了重创的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巴西遗憾也没能免疫于电视的魅力,然而幸运的是,至少其制作的民族电影的质量依然保持高水准。
如今在巴西,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热情再次高涨。随着贫民窟题材的普及,何塞·帕蒂尔哈的《精锐部队》系列和《上帝之城》这类全球热映的电影,进一步助推巴西本土电影畅销国内外。
铜牌——《巴士174事件》 (何塞·帕蒂尔哈,2002年)
《巴士174事件》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录片之一,讲述一次人质劫持事件的真实故事,挖掘出了其表面之下更多的深度真相。桑德罗·罗萨·多纳西门托在 2000 年 6 月,带着他的手枪登上一辆巴士,他打算抢劫车上的所有乘客。一位乘客惊动了附近的警车之后,桑德罗劫持了这辆巴士。当天整个过程被媒体实时报道,导致形势加剧,而纪录片中使用的很多镜头都是真实的新闻报道。漫长的谈判持续拉锯,最终紧张局势一触即发,造成了可怕而有争议的结局。
虽然何塞·帕蒂尔哈主导的《机械战警》重拍版差强人意,但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很厉害的纪录片导演。这一点甚至可以从他最知名的影片《精锐部队》中看出来。与生活中真实事件相关的纪录片往往可能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它无论如何都会受到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的感染和影响。而帕蒂尔哈处理《巴士174事件》的高明之处在于如何为我们全面展现桑德罗的幕后故事。
他没有只介绍人质的情况,而且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其中最重要的劫持者,给了观众们一个充足的理由去相信他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桑德罗是巴西政府忽视年轻群体的受害者,更可怕的他也是警察部队腐败的受害者(坎德拉里亚教堂大屠杀)。这部电影不求使他成为一个英雄或者甚至反英雄,相反帕蒂尔哈旨在展示,在这个最终让他失望的社会体系里,他是多么脆弱。
[巴士174事件]预告片
银牌——《黑上帝,白魔鬼》 (格劳贝尔·罗沙,1964年)
《黑上帝,白魔鬼》是巴西新浪潮左翼电影的关键之作。故事讲述一个工人阶级农夫曼努埃尔,杀死了压迫他的老板,然后和妻子一起逃亡。由于没有方向,他开始狂热于不同的宗教与文化,一次他遇上了一个黑色弥赛亚般的圣者,要求他献祭婴儿,还一度与当地的土匪为伍。最后曼努埃尔恍然明白,他不需要受人引导、追随别人的道路,因为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格劳贝尔·罗沙用曼努埃尔这个角色来解决很多巴西人当时所面临着的压迫,他认为电影应该被用于就国家的社会政治问题发表意见。罗沙的电影着眼于工人阶级和乡村景观,他把电影作为乐观精神,为他的巴西同胞们展示了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变化需要他们做出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通过《黑上帝,白魔鬼》,他做到了这一点。
[黑上帝白魔鬼]预告片
金牌——《街童》(海科特·巴班克,1981年)
《街童》是极重要的一部电影,它就像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比绍特的年轻男孩被操纵走上犯罪生涯的故事。比绍特被关在少年犯感化院,抵不住腐败狱警极端暴力的折磨虐待,他开始求助于毒品。和几个朋友趁机逃脱后,没多久他就回到了犯罪的老路上。影片表现了巴西年轻人极其悲观的一种观点,很清楚地展现了他们被那些本应该帮助他们的人所操控,无望摆脱犯罪生活,而且为了生存不得不犯罪。
《街童》就像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巴班克最好的作品。他毫无畏惧地讲述了圣保罗街头一个年轻男孩的生活,其真实程度令人痛心深感可悲。巴班克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但他们就是正宗的街童。不幸的是,小主角比绍特的饰演者费尔南多·拉莫斯·达席尔瓦,没能摆脱他所扮演的这个角色的宿命。电影上映几年后,这个演员又走上犯罪之路,最终备受争议地死在一个警察的抢下,与他在电影里的结局没有太大差别。[Dan 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