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评选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和典型人物形象”所撰评词。
《孔繁森》:作为援藏干部的典范,孔繁森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却不能尽孝尽责,如海瑞一样,可谓失败到了极点。但他钟爱的歌曲《说句心里话》中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却感动了阿里,感动了西藏,感动了全中国。他“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身为遐方绝域的地委书记,他献血养孤,饮冰食蘖,夙夜在公,克尽厥职。他走遍千山万壑,恤老怜贫,解衣推食,救助困厄。他是“大写的人”,他的精神已内化为共和国的集体记忆,鲁迅所言的“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中国的脊梁”,于他而言名至实归。
《张思德》:正剧故事喜剧化,英雄人物凡俗化。张思德老实巴交,不善言辞,脏活累活抢着干,甘当梯子、自编草鞋、为孩子擦屁股……,细小处见真诚,琐屑中显伟大。老子言:“圣人不积”“为而不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编剧高明,深谙此理。1944年安塞烧炭牺牲,毛主席说:“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实乃至论!
《唐山大地震》:剧作不同凡响处,在于把灾难片写成了“家庭伦理剧”,重点不是“抗灾”或“逃灾”,而是“灾后”幸存者精神的涅槃重生。影片不与好莱坞大片炫技斗奇观,而是回归亲情叙事,母亲经历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至暗时刻”,活在心理“余震”中,而亲情、感恩、忠恕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治愈创伤的良药,也是编剧以之催人泪目的法宝。
《被告山杠爷》:剧作以古老的乡约村规和当代法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建构叙事。山杠爷恪守传统,彰善瘅恶,大公无私,深孚众望。但他“家长制”和“一言堂”的宗族式基层管理方式但却酿出了人命。他关押不交公粮者,拆人信件,打人,虽合理却不合法。作为新旧时代交替的人物,他是法盲,和村民一样,以为村规就是国法,沦为悲剧人物。影片触及了上世纪末农村法制建设的症结,极具历史价值。
(同济大学杨晓林)